查看原文
其他

王辰院士解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关键信息

白岩松专访王辰院士:疫情分析中央电视台 《新闻1+1》

2月5日《新闻1+1》,白岩松连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的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


特效药什么时候出来?王辰院士回应称:“根据前期的结果,我们对瑞德西韦抱有比较大的希望,其他药物包括中药,我们都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来确定其疗效。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个例的药品有效与否不是科学结论,一定要进行临床实验。”


此外,关于是否已经有了更快速检测病毒的方式?我们对病毒的了解到了什么程度?何时会出现所谓的“拐点”?王辰院士都有解答。

1. 目前武汉的防疫压力是什么?

形势严峻。大批患者没有及时收治到医院,这批患者在社会上的流动,在家庭中的居住,会造成更进一步的家庭和社区的感染,这是加剧疫情的最重要的因素。关键要把已经确诊的轻症患者及时收入医院,进行集中救治和隔离。


现在医院床位大多用于中、重、危重症患者,轻症患者收治不够,造成的问题突出。

2.一方面,市民响应号召留在家中不外出。另一方面,这又会增加家庭感染的风险。怎么看这个矛盾?

破题的关键在于将已经诊断的病例收治到医院中,进行集中收治和隔离,避免与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的接触。而在已经感染的患者中,轻症患者的移动性更大,在社会上造成感染的几率更大。目前对于这类患者的收治力度是不够的,有限的床位主要用于收治危重症和重症患者,大量的轻症患者未被收治的情况是存在的。

3. 为什么会提出方舱医院这个概念?

必须把病人收进来,前期采取了很多方法,但收治容量还是有限。方舱医院是用最小的社会资源、最简单的场所改动、最快达到扩大收治容量的办法。方舱医院医疗条件不像正规医院那样完备,但对轻症患者的基本医疗可以满足。


用它来收治确诊的轻症患者,使患者得到医疗照顾、又能跟家庭社会隔离开,这是解决传染的关键举措。

4. 方舱医院收治哪些病人?

高龄患者不往里收,有基础合并症的、容易加重的不往里收,方舱医院应当是轻症患者的社区,一般大约经过2周治疗,可望使病毒消失。方舱医院能给轻症患者提供需要的医疗照顾。

5. 方舱医院床位密集,会传染吗?

人们有些担心是正常的,但方舱医院收治的都是确诊的轻症患者。方舱医院第一是要让病人得到医疗,第二是要跟社会和家庭隔离开,是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床位多,人多,还需要大家共同理解和帮助,在方舱医院里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病友之间的互助,共克时艰,大家都需要付出和努力。

6.如此大密度的患者出现在方舱医院中,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会否增加?

对医护人员还好,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在病房以及ICU中是一样的,都是在一个共同的污染的环境中,防护条件是一样的。由于这些轻症患者都是核酸检测呈阳性,属于同一种病毒,因此不存在交叉感染的问题。

7. 现在是否有更加快速准确的检测方式?

检测方式主要还是对于病毒核酸的检测。现在对于病毒核酸的检测能力在不断提升,但不同的试剂之间精准程度有差别,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检测出核酸阳性,所以有大量看着流行病学史上、接触史上像是,临床症状也像是,但是核酸未能得到确证的病人,现在被列为疑似病例,我建议在武汉出现这样的病人,应当可以列为临床诊断病例,因为核酸对于已确诊的病人阳性率也只在30%-50%之间,因此设出临床诊断这个档级是非常有必要的。

8. 目前对于疑似病例是否也找到了有效的办法?

从制度设计上看,疑似病例要求当天隔离。我们希望疑似病例中,没有接受核酸检测的患者尽快接受检测。而疑似病人现在又分出一类,即“临床诊断病例”,也就是在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上和确诊病例高度吻合。

9. 特效药何时出来?是否已经有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要想战胜疫情,有两条工作主线。一是防控和医疗,二是科学研究。面对这个新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必须认识它的规律对症下药,科学应对。


根据前期的结果,大家对瑞德西韦抱有比较大的希望,其他药物包括中药,我们都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来确定其疗效。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个例的药品有效与否不是科学结论,一定要进行临床实验。

10. 现在对这个病毒有更多了解了吗?

还很有限,时间太短,科学是有一定过程的。到目前为止,对这个病毒知道的还是有限。


但是欣慰的是从我们国家对新的病毒种的确认,到它的核苷酸序列的确认,到它的初步的生物学性状、病毒的培养、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已经为后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尽快产生对这个病毒的本身的特性、发病规律和它的应对方法的一系列的科学和技术成果。

11.何时会出现所谓的“拐点”?

现在的问题是,疫情的底数并不清楚,判断根据是不足的。此外,现在社区和社会上未能进行隔离的病人,在家庭和社会的传播威胁性还是很大的。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管控,这个“拐点”无法预测。


此外,病毒还有可能不断变异。我们知道,新型冠状病毒是新加在人体上的,它还有不断变异的可能,具体体现在传播性和致病性上,这也无法预期。此外,人员流动、天气变暖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辰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尊重生命来源: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网

王辰有许多头衔。但是他最重要的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


2003年非典期间,王辰是北京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在北京战胜非典中起了重要作用。

王辰是北京市青联副主席,中日医院院长。当年北京史无前例的“非典”疫情,他和他的同事们冲在最前线,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北京保卫战。在医学界,王辰创建了许多全国第一:全国临床规模最大的呼吸疾病诊治中心、国内符合国际标准ICU格局的呼吸重症监护室等。此外,他还主持制订中华医学会关于肺栓塞的诊疗指南,系统建立了规范的呼吸支持技术、呼吸力学、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氧动力学监测和气体代谢分析技术,近年来,王辰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在国际会议交流论文20余篇,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撰写专著8部。1994年,当选为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北京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王辰

医学是仁慈的,医生的职业是神圣的,做医生要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对生命的尊重感。多少年来,他就是执着地以这种信念和精神工作在临床第一线。


2004年2月5日凌晨30分,朝阳医院院长王辰收拾好书包,熄灭了整栋楼里亮着的最后一盏灯。这个时间结束工作回家休息,对于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王辰来说不是第一次。


王辰是个工作狂,连他的学生都这么说。事实上,多年来,王辰的家人、同事都不记得他有没有过过完整的节假日。连他的邻居也经常感慨于他那亮至凌晨的灯光,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女,告诉他们什么是勤奋。每日4-5个小时甚或个多小时的睡眠已经成了王辰生活的“常规”。


今年54岁的王辰,从学医开始36年,从医31年,若从带研究生算起,传医22年。王辰说,能够从事医生职业,是他最为幸运的事。这些年虽然艰辛操劳备至,但还算是做出了一些事情,这是到过了不惑之年时王辰心里甚觉欣慰的地方。


王辰一直认为:医学是仁慈的,医生的职业是神圣的,做医生要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对生命的尊重感。多少年来,他就是执着地以这种信念和精神工作在临床第一线。


1987年,一例有着严重传染性的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因循环呼吸衰竭被送到医院,随即发生心跳呼吸停止。因来不及插管上呼吸机,王辰拿起一块纱布盖在病人口上,冒着被传染的危险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使濒临死亡的病人重获新生。


1991年5月,王辰正在为迫在眉睫的博士论文答辩做最后的冲刺。电话铃响了,通知他科里正在抢救一位感染中毒性休克已达48小时的患者。王辰放下一大堆未准备好的答辩资料,骑车赶到医院。病人血压为零,肾功能衰竭,起搏点下移,升压药无效,存活希望渺茫。在翁心植教授的指导下,王辰等认真分析了病人的病理生理状况,大胆使用了硝普钠----一种本用于降血压的药物,终于使病人血压回升,最终抢救成功。面对病人的生命和事关自己前途的论文答辩,王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很多年过去了,已经是著名呼吸病学专家的王辰仍然是所有病人的好医生。来自农村和家境贫寒的病人甚至更能得到他细致入微的关怀,他真正地做到了“有治无类”。从王辰的学生时代起就一直看着他成长的赵紫薇老师说:“这个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非常的善良。这是他做医生的根本”。


王辰不仅善良,而且在使用新技术治病救人方面,在业内是出了名的。还是他刚做住院医师的时候,一位因剧烈胸痛来院急诊的患者。急诊室四位大夫均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但治疗后症状无缓解。王辰接班后仔细对比核查了病人的心电图变化,发现提示心肌缺血的ST-T改变已明显趋于好转而胸痛仍剧,查血压显著升高,遂嘱急摄胸片,显示上纵隔增宽,立即拟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随时有主动脉破裂致死的可能性。经立即采取降压等针对性治疗措施,患者转危为安。此例后来经主动脉造影检查确定了夹层动脉瘤的诊断。


4年前,一位远在边疆的患者出现致死性哮喘发作,王辰火速飞抵抢救,与当地医生果断地采取使用超大剂量激素和选用完善的呼吸支持技术等方案,使这位已经踏上“黄泉路”的患者重获生命。


如此这般以精细的观察、缜密的思维、充分运用先进诊疗手段,王辰从黄泉路上拉回了许多生命。由于王辰精湛的医疗技术,全国各地的危重症诊疗经常求助于他。10年间,他的足迹已经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众多的生命在他手下重焕活力。


1994年,王辰在美做博士后研究。在比较真切、深入地感受到国家之间在经济、科学方面的巨大差别后,王辰决定以自己的发奋努力来求报国的决心。


那年的10月1日,早上一开收音机,美国的华文电台正播放着一首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当时,身在异国他乡的王辰的眼泪当时就流出来了,“心里总有压力,总有一口气在胸难舒。我们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但我们起码要求这个世界能够均衡发展,求得中国在世界上的尊严。要做到这点没别的,只有我们自己发奋努力。”


但是,改变现状谈何容易?王辰并没有因为现状的窘迫而放弃理想的追求。相反,在详尽的研读中,他还发现了许多令人欣慰的结果:“就医学而论,尤其是临床医学,国内与国外的差别相对较小,中国医生的临床能力比较强,但缺的是基础医学和应用基础医学方面的研究能力和经验,这点影响了我国的医学科学水平。因为仅临床方面富于技巧和有经验是不够的,中国应当担负起医学发现的责任。”


这种思想激励着他奋发图强。留美期间,由于工作出色,他受到导师推荐并由美国教育评价的权威机构JS&A所作学历评定为“双博士”,即医学博士加哲学博士(“Double D.”)。


当他谢绝国外优厚的生活、工作待遇毅然回国前夕,他的导师,全球呼吸病学与危重病医学领域的权威Guttierrez教授依依不舍地称赞道:“我的博士后一般3年出一篇正式论文,而你一年就出了3篇,我真为你感到骄傲”。


一个善良的人做了医生,他会很自然地将人道的精神体现于为病人治病的过程中,而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治病,他又必然地要提高自己的医术,也就是要具备科学的素养,于是他就要投身到学习和研究、发展科学的工作中去。


回国工作后,王辰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医学研究与实践中,每天的用于睡眠的时间仅有4到5个小时,有时甚至只有3个多小时。


“上帝是公平的,人的付出和所得永远是一致的,就像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定律一样。”王辰常想。


也确实,天道酬勤。

这些年来,在呼吸病学和危重病医学领域,王辰取得了多项在国际上创新并对临床诊疗有实质性促进作用的成果。他发现了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普遍存在多发性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为临床提供了新的诊断概念和治疗思路;他提出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治疗中“肺部感染控制窗”的概念,并创用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早期拔管改换无创机械通气的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策略,显著改善了治疗效果并开始成为临床上标准的治疗方法;他较系统地引进国外关于呼吸衰竭和呼吸支持技术的最新理论与技术成果,提高了我国对呼吸衰竭的治疗水平;此外,他还在肺动脉高压药物治疗、组织氧合评价技术、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等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肺栓塞是一个可以引起猝死的严重疾病,但我国医务界却对此病认识不够,漏误诊率几达七成,治疗上亦多不规范。”王辰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主持制订中华医学会关于肺栓塞的诊疗指南。


王辰还与导师翁心植教授一起创立了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全国临床规模最大的呼吸疾病诊治中心;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ICU格局的呼吸重症监护室,并系统建立了规范的呼吸支持技术、呼吸力学、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氧动力学监测和气体代谢分析技术。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作为全国青联和北京市青联常委,王辰非常积极地跟随青联组织参加各种义诊、赴西藏送医送药等。作为一名呼吸疾病方面的专家,为提高民众对呼吸疾病的防治意识,他不辞劳苦,在电台、电视台广泛进行科普宣传。

近二十年来,公务繁忙地他,除了奋战在医疗第一线外,还在教育第一线勤奋耕耘,他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就有50余名,另外还有200余名呼吸专科医生,他们都在当年北京防控“非典”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我们工作的真正目的是给国家、给老百姓做一些事情。我们应当为国家的发展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谈起这些年来的人生感悟,王辰说:“一个善良的人做了医生,他会很自然地将人道的精神体现于为病人治病的过程中,而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治病,他又必然地要提高自己的医术,也就是要具备科学的素养,于是他就要投身到学习和研究、发展科学的工作中去。”


想想这些年来王辰的经历,就是以这条线索贯穿起来的。

来源:腾讯视频 、科普中国、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网站

推荐阅读张文宏:人类如何抵抗传染病入侵?
最火科普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武汉病毒所石正丽研究团队追踪SARS源头
易中天:武汉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张定宇:拼渐冻生命 与疫魔竞速

长按以上图片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可以直接打开“腾讯疫情实时更新”。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查询你周围的新型肺炎小区和距离,全国可以查,实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